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试论《金匮》以脉论证

    欧阳錡

    <正> 《金匮要略》为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系宋、林亿所撰,《要略》略于《千金》《外台》,可能是唐以后的删节本。本书体例不一,其中以脉论证诸条,有问答式的,有非问答式的,似非一家之言。林亿撰《金匮要略》,曾“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方之末”,以补未备。以脉论证的某些条文,也有可能系林亿等所补入。诸条文义多深奥费解,甚至文字艰涩、注家不释者亦有之。因之必须认真研究以脉论证诸条,才能领会《要略》以脉论证的原意。 《要略》首篇论浮脉在前在后,指出浮脉在后,必有“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而极”等症,用意即脉证必须合参。以脉论证诸条,亦

    1984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逆经一例介绍

    赵加泉

    <正> 逆经亦称倒经,指妇女经期不见经行而发口鼻吐衄。患者忧虑不安,甚至精神失常,虽然古人患多认为是冲气,胃气上逆所致而临床上因肝郁气滞,血瘀所致者亦有,尤以发育成熟之婚,育龄妇女经行吐衄,由气机紊乱所致者多见。笔者在临床对肝郁气滞,血瘀者以理气活血之法,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此举一例。 王某某,女,27岁,未婚,售粮员。主诉精神抑郁,心烦易怒,经行吐衄三年。三年前月经正常。因失恋受人奚落,心情不舒,少言寡语,遇事心烦,时有头痛失眠,健忘,面部有烘热感,下午尤甚。经期紊乱,经行腹痛,量时多时少,有血块,并伴有齿衄和鼻衄。认为婚后可愈故未医治。近数月月经未行,却常

    1984年03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0 ]
  • 伤寒六病提纲辨析

    陈大舜

    <正> 有人曾经倡导将《伤寒论》“六经”改为“六病”,这一提法,个人是赞同的。因为查遍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并无“六经”两字,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字眼,《伤寒论》原著的所有篇名,也都是“辨××病脉证并治”,故将“六经”改为“六病”,既符合《伤寒论》原著的本意,又避免了过去对伤寒“六经”实质的纷争、纠缠、误解。这一改动,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不凡,有所前进。伤寒六病辨证理论的创立,是张仲景对外感病的重大贡献,然而它并不是人为地臆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一辨证理论

    1984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9 ]
  • 急症治验一例

    汤宗明

    <正> 休克型肺炎热陷心包,卫营双解化险为夷。 范某某,男、75岁,工人,住院号7251,1982.11.1日急诊人院。因5日前受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频频,气喘不得卧,服解表中药二剂,表热稍减,未继治疗,致症状逐渐加重。入院见症:高热寒战,肌肤灼手,但不汗出,咳嗽胸闷,喉间痰鸣,痰黄而稠,气喘不足以息,神识昏朦,时时谵语,小溲失禁,舌体短缩,质红绛而干,前舌少苔,根部黄腻,脉浮数。检查,T39℃(腋下),P130次/分,R30次/分,血压80/70mmHg,呼吸音粗

    1984年03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中医妇(产)科发展史略

    陆文彬

    <正> 妇科是研究妇女疾病防治的一门专科,涉及人类繁衍、民族强盛,故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祖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包含了中医妇(产)科的发展历史,前辈医家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遗留了大量文献。笔者拟对其发展史作了如下初探,限于水平,错谬之处,祈予指正。 医疗实践与妇科之缘起 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就有了医疗保健活动。而“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为人类繁衍之规律,因而就有

    1984年03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 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愈耳廓软骨膜炎七例

    杨月波

    <正> 耳廓软骨膜炎,为一种软骨和软骨膜之间的炎症。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浆液性和化脓性两种。前者主要表现为耳廓局部皮肤隆起增厚,并有轻度痒痛感,抽出液为淡黄色透明浆液;后者除局部皮肤隆起增厚外,多有红肿压痛,并可伴有发热脉数等症,抽出液为脓液。既往多采用全身用抗菌素,局部穿刺抽液后注入抗生素或可的松、高渗盐水等加压包扎等方法治疗,效果多不满意。笔者近年来采用火针加中药外敷治疗6例浆液性,1例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均获痊愈。报道如下:

    1984年03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从《金匮要略》看张仲景对正气的重视

    陈国信

    <正>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1984年03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1 ]
  • 从《伤寒论》太阴病证治看仲景重脾胃之学术思想

    陈广源

    <正> 仲景学说源于《内》、《难》,博采众长,其创立在祖国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划时代意义。仲景学说之研究,代不乏人;然笔者认为,对仲景重脾胃之学术思想研究似嫌不够;每论脾胃,则必东垣、天士,其实,仲景实乃倡脾胃,重脾胃之功臣。姑且不言《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腹满寒疝宿食、痰饮咳嗽、呕吐哕下利、妇人妊娠诸篇中重脾胃之思想十分突出,就是被人称为“外感热病专书”的《伤寒论》,亦在“太阳篇”中设小建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甘草汤,在“少阳篇”设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少阴篇”设“少阴三急下”,“厥阴篇”也有“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之戒,其旨均在脾胃。“阳明”、

    1984年03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7 ]
  • 五行生克和遗传密码的组合排列

    杨永忠

    <正> 长期以来,五行学说被认为是从观察自然现象所得出的基本概念,用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物质来解释和推演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在我看来,五行学说是从阴阳组合传递都在一个有限的5的量度上,产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或者说产生了新的组合),从而就用5作算群建立起来的一门学说。它的真实含义应当翻为数的和谐。按此理解,就不要囿于只用木、火、土、金、水表示,可用各种符号表示,如字母A、B、C、D、E,方位东、南、中、西、北,等等符号表示五行,含于五行中的两种属性不同的数,(表示阴阳互抱进退的数)是很和谐的,翻为哲学用语,既是对立的,又是

    1984年03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 针灸治疗急证四则

    李梅村 ,黄选文

    <正> 关于急证,在中医古籍中并不乏其记载,《内经》所谓“厥逆”,诸“卒痛”等,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述之“中风”,“心痛”及某些外感热病,即属急证范畴,其救逆理论与诸种救逆措施流传至今。在《肘后救急方》等医书中,所载急救之法,更是俯拾即是。但是种种原因,使中医急证的辩证论治尚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如何整理发掘中医急证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措施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现将李梅村付主任医师之急证治验,选介如下:

    1984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6 ]
  • 直肠给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刘百录

    <正> 直肠给药较口服吸收快,药物破坏少,药物由洞状静脉和淋巴管吸收。静脉通道有两条,一是由上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肝脏到大循环;一是由中、下直肠静脉经下腔静脉到大循环。据报道药物大约50—75%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能显著避免肝的首过消除效应。连结动静脉的洞状静脉都集中在齿线附近、所以愈接近肛管愈容易吸收,几乎接近静脉注射时的平均吸收的总量。危重病人的内脏神经大多受到影响而失调。食道中段以下直到肛门齿线都由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内脏神经具有整体反射性的特性。当药物注入直肠后刺激内脏神经末梢,从而调整了副交感和交感

    1984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5 ]
  • 读伤寒论随笔

    王聘贤 ,杨越明

    <正> 郑重光著伤寒条辨续注,本方缺略者补注之,义理未明者申述之,另撰有伤寒论条辨,亦有发挥。 黄元御著伤寒悬解,伤寒说意,蒋示吉著伤寒翼,吴庭桂著伤寒析义,吴人驹著伤寒医宗承启,萧壎著伤寒经论,徐国麟著伤寒典要,王殿表著伤寒拟论,高日震著伤寒要旨等,可供参考。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订正讹误甚多,多纪苣庭则谓金鉴汇纂之洽殊为有益,其删改章句,无所不至,抑亦妄矣,徐大椿谓金鉴正误存疑二篇,亦有可采。

    1984年03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8 ]
  • 中医丛书及其检索方法简介

    胡滨

    <正> 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称“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宋代左圭编刻的《百川学海》;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乾隆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计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之前经、史、子、集的重要著作。 早期的丛书,多为综合性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问世。专门的中医丛书出现得相当早,现藏于宁波市天一阁的元刻本《杨仁斋著作三种》(宋代医家杨士瀛撰)表明至迟在元代就有

    1984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8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5例的体会

    刘明达

    <正>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肺科常见疾病,我院1975年6月至1983年6月共收治本病3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按入院时辨证分为痰热蕴结型、阴虚型、阴虚夹痰热型,血瘀型四型,分别采取清热化痰、滋阴清热、泻肺逐饮,活血祛瘀法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35例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以16至45岁为多计27例,占60%,最低7岁,最高81岁。

    1984年03期 30-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7 ]
  • 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临床报道

    张友安 ,张世玉

    <正> 根据近年上海等地有关报道,我们从82年6月以来试用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9例,经临床观察具有疗效满意、服用方便、价格便宜、副作用少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9例均为住院男性患者。年龄18—40岁的8例,41—60岁的8例,61—75岁的3例。 病程:均有柏油样黑便史,最短1天,最长21天,其中1—5天12例,6—10天4例,11—21天2例。有2例伴呕血。 2.临床症状及体征:胃脘隐痛14例,灼痛3例,刺痛2例,均有腹胀。头昏乏力口于13

    1984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3 ]
  • 六味地黄丸化裁治验四则

    王继导

    <正>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主治小儿肾怯失音,行迟齿迟,囟开不合,阴虚发热诸证。后世皆视为补肾阴之主方,并且大有发挥,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八仙长寿九、都气丸、参麦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均为本方加味而成,扩大了治疗范围。笔者在前人经验的启发下,临床中细致审病,把握病机,以六味地黄丸为主,适当加减或合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不揣冒昧,选录数案,就正于同道。 案一,肺心病 殷××女 56岁 退休工人1982年4月24日来诊。 患者诉咳嗽,咯痰30年,动则气喘6年,

    1984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7 ]
  • 脾胃学说临床运用的体会

    侯显庆

    <正>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1984年03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9 ]
  • 中药散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姜鹤轩,曾福善

    <正>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犹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略受伤残,极易萎谢。在病理方面,发病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易于传变。病之较成人迅猛而重笃,有“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的临床特征。故多急诊入院,且需紧急处理,做到快速、有效、方便地使用中药治疗疾病,乃是当务之急。 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古方猴枣散化痰镇惊,清热开窍,驰名中外,为儿科急救良药。又如通关散、生脉散、牵正散、苏合香丸等急救药品,虽名丸,实水化为散服

    1984年03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 危重病证二例治验

    汪义强

    <正> 一、中 风 刘××,男,71岁,退休工人,住院号;122801。 因眩晕、偏瘫失语,神识模糊八小时于1980年4月3日下午以“高血压脑病”急诊入院。患者患高血压病十余年,此次因劳累及外感,咳嗽骤然加重,头晕目眩,随即舌强言蹇,口眼喎斜,右侧偏瘫,神识模糊,抬送医院抢救。 入院检查:急性病容,神志恍惚,被迫体位,颜面潮红,右侧鼻唇沟变深,左侧变浅,唇舌右偏,失语。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湿

    1984年03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皮肤病四例治验

    滕树群

    <正> 近两年来,笔者本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诊治一些皮肤疾患,如疥疮、湿疹、脓疱疮、皮肤瘙痒症等,取得一定疗效,现整理四例报道如下。 例一:郑××,男,30岁,石阡城关人,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六日初诊。 主诉:全身散在红色丘疹,尤以指缝,手腕处较多、瘙痒无度,似如虫行,遇热更甚,抓破皮肤不能止痒。皮破后有黑黄色渗出液。曾注射西药扑尔敏、维丁胶性钙,口服苯海拉明无效,要求改以中医药治疗。 查:皮疹为丘疹或脓疱,满布全身,尤以

    1984年03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西南獐牙菜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孙学惠,叶家齐

    <正> 西南獐牙菜(Swertia cincta Burkill.)为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我省分布广泛,资源较丰富,民间用治肝炎。其同科同属植物青叶胆(Swertia yunnanensis Burk)及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国内已有研究,前者对实验性肝炎,后者对低张性低氧肝损伤均有保护及防治作用。这两种植物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芒果甙(mangiferin)及(口山)酮(Xanthone)。齐墩果酸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目前国内已生产并用于临床。西南獐牙菜经我院植化组研究、证明含齐墩果酸及(口山)酮,但其药理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初步观察其对动物实验性

    1984年03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7 ]
  • 复方乳香注射液毒性研究

    谢宝忠,熊有贤,孙学惠

    <正> 复方乳香注射液包括乳香,川芎和盐酸普鲁卡因。其中乳香系橄榄科植物卡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的胶树脂,川芎系伞科植物川芎(Lignsticum、wallichii Franch)的根茎。乳香为活血祛风,舒筋止痛之药,有治肢体关节诸痛的功效,川芎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盐酸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本注射液是将乳香、川芎研制成粗粉混合用水提醇况法提取制得灭菌母液,按2%加入吐温-80,再加入1.6%盐酸普鲁因和注射用氯化钠而制得。经都匀市医院及贵阳中医学院二附院等单位临床观察。用治风湿引起的偏瘫及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一定疗效。我们对复方乳香注射液进行了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现报告如下。

    1984年03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6 ]
  • 贵州名药

    李朝斗

    <正> 第二讲 天 麻 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赤箭”,至宋《开宝本草》改称天麻,其名沿用至今。 本品为兰科多年生寄生植物天麻castrodiaelata BI.的块茎,经加工干燥入药。古籍记载茎杆、种子均可入药,现使用不多。我省历来属天麻主要产区,以大方、正安、道真为主,其次是瓮安、贵定、赫章、黔西、金沙、纳雍、开阳、惠水、桐梓等县,其它各县均有零星分布。过去天麻均系野生,近年各地开展人工栽培,以道真、大方、赫章、贵阳为多。解放前我省天麻多经四川宜宾外运,解放后由

    1984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内伤头痛治疗八法

    周洪进

    <正> 头痛,祖国医学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内伤头痛,系指各种内伤因素,导致脑络阻痹,气血不畅,清阳不达,浊阻翳蔽,而出现的以头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基本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此种头痛,往往经久不愈,治疗困难。近几年来,本人在病房和门诊,坚持中医理论为指导,分型论治七十余例,疗效尚属满意。现将常用治疗八法,结合临床体会,浅谈如下: 一、补血养营法

    1984年03期 49-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7 ]
  • 以经脉循行特点命名的穴名选释

    孟宝成 ,冯禾昌

    <正> 十四经穴的命名,大多是在《内经》、《明堂孔穴》时代,由积累了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精神,将当时的哲学、文学、天文、地理、兵法等诸子百家学说及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脏象、经络、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相结合而订定的。它们的函义都非常广泛,用字简明扼要,若能很好理解领会,对针灸经络的学习、临床、研究都将带来不少益处。本文仅从经脉循行这一角度,选择一些穴位,作一初步介绍,以供同道参考,并望指正。

    1984年03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2 ]
  • 《内经》“刺络”疗法条文选释

    刘明义

    <正>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1984年03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8 ]
  • 金匮问题解答(选载五)

    金匮组 ,邹

    <正> 一、何谓奔豚气病?奔豚气病与肾积奔豚有何不同? 答:《金匮要略》所论述的奔豚气病,从其命名来看,奔即奔突,指上冲之势。豚是小猪之称(也有的认为是指江豚)。由于这种疾病,发作时少腹气撑作痛,继而气从少腹向上冲至胸咽,其气上冲如惊猪奔跑之急(江豚上冲之势),故而得名。此病的发生与心、肝、肾有关,其气上冲之机理,与冲脉有联系。临床特征:“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金匮要略》所论之奔豚气病,重在“气”字,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但待冲气渐平,则不留任何症

    1984年03期 57-6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针刺反射疗法治疗癌肿病人疼痛综合征的应用

    茹波娃,徐恒昭

    <正> 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把针刺反射疗法(NPT)作为一种止痛手段的兴趣大大地增加了。据报道,作为麻醉重要组成部分的针刺反射疗法曾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器官手术。应用针刺反射疗法治疗癌肿病人疼痛综合征也有过报道。《针灸疗法指南》指出,应用针刺反射疗法可以消除胃癌与食道癌疼痛综合征。 在苏联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曾用针刺反射疗法治疗82例疼痛综合征。患者年龄在29~76岁之间,男性

    1984年03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 常用中药功效术语简释(选载)

    郑黔灵

    <正> 三 画 [大补元气]补气力强,能峻补元气(元阴元阳)的作用。适用于元气耗伤之虚脱证。症见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药如:人参。 四 画 [引血下行]作引导下行理解。本功效是描述牛膝的作用特点,“性善下行”而立的。具体表示,一为降上炎之火热,以治上部之火热病证,如阴虚火旺之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阴虚肝阳上亢等;二为止上部火热之出血,如吐血、衄血。另外,活血通经、通利关节、强腰膝、利尿通淋之功,以治下部之疾,也显示了牛膝作用趋向,皆趋于下的特点。

    1984年03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下载本期数据